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朱元璋活了 70 岁,朱棣活了 64 岁,这父子俩似乎把明朝皇帝的寿元都用光了,接下来的七位皇帝没一个长寿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之后,明仁宗 47 岁,明宣宗 36 岁,明英宗 37 岁,明代宗 29 岁,明宪宗 40 岁,明孝宗 35 岁,明武宗 30 岁,你看这一串,山珍海味怎么把人养成这样?难怪网络上这么多大咖劝老百姓吃素,莫非他们也看过明史? 朱祁钰便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年号“景泰”,大名鼎鼎的“景泰蓝”大家不陌生吧?话说朱祁钰和皇位本没有什么关系,毕竟非嫡非早长,但架不住大哥朱祁镇做牙,硬生生的把皇位推到了朱祁钰的面前。朱祁钰就如同中了五百万,你说这个大奖他领是不领? (明英宗朱祁镇) 当时北方的蒙古又逐渐强大起来,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时不时到明朝边境打秋风。1449 年,蒙古人又来了 ,时年 22 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就有点坐不住了,想我高祖父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把元朝搞了个底朝天,曾祖父朱棣五征漠北,把蒙古人摁在地上使劲摩擦,他们可以,我也可以呀,不然怎么对得起我“英宗”这个庙号? 多说一句,因为朱祁镇后来做了俘虏吃了鳖,“英宗”这个本来高大上的庙号就臭了,清朝人嫌弃就不用了。 (王振 剧照) 少年天子摩拳擦掌要搞事情,旁边的大太监王振也使劲的煽风点火,“老大,我看好你哦!”这王振本是个落地秀才,私塾先生,王振可能觉得当老师没前途,本着“男人对自己下手就是要狠一点”的原则,挥刀自宫入宫做了太监,最终和明英宗朱祁镇搅和在一起,深得信任。 于是在这两个二货的率领下, 20 万明军雄赳赳,气昂昂,匆匆忙忙赴战场。结局大家都知道,王振被杀,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就是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变”。 明军溃败,皇帝在蒙古人那里吃牢饭的消息传到京城,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这怎么搞?朝中很多大臣着急要往南边走,有的已经准备把财产家人及儿女往南京迁,毕竟南京也是咱大明朝的首都嘛,避避风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于谦夫妇) 以兵部尚书于谦(不是说相声的那位啊)为首的主战派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大明朝的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放弃。同时告诫朝廷文武要想想宋朝的历史,往南边跑容易,要打回来可就难了。这时朝臣们也没有其他主意,但关键问题是这个烂摊子总得有个带头人,皇帝毕竟是要选一个的。虽然朱祁镇还没死,但生死未知,龙椅一直空着也不是个办法。 这时新皇帝的人选有两拨人,一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们,二是朱祁镇的兄弟朱祁钰。父死子继,这是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道理,但明英宗当时出生的三个儿子却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年纪太小,老大朱见深两岁,老二朱见潾一岁老三朱见湜刚办完满月酒,这可怎么整? 当然小皇帝继位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说前朝,看看后来的大清朝,顺治 5 岁,康熙 7 岁,同治 6 岁,光绪 4 岁,宣统 3 岁。在太平年月没问题,但当时明朝的环境就有点不容许了,内部人心惶惶,外部大军压境,北京城能不能守住还两说呢,选个年长的皇帝似乎更稳妥,于是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 朱祁钰和大哥朱祁镇虽是兄弟,但并非一母所生。于谦等人在得到孙太后的同意后,拥立朱祁钰为帝,但孙太后毕竟是朱祁镇的生母,所以多了个心眼儿,不久便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事儿很明显,你朱祁钰可以做皇帝,但也只是个过渡,以后皇帝还得回到朱祁镇这一这一枝儿来。 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见,朱祁钰也安安分分的做到了龙椅上,任用于谦进行一系列改革,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当时蒙古人也先把朱祁镇给俘虏了,本来以为手中有个王炸,可以敲大明朝一笔,回头发现又出来一个皇帝,敲诈不成就把朱祁镇给送了回来。这事儿也好理解,既然无利可图不如把人送回来,恶心恶心你。 你别说蒙古人虽是马上民族,心眼子倒也不比中远民族小。 8 年后的 1557 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被困 7 年的朱祁镇复辟,这就是夺门之变。不久,于谦被杀,朱祁钰离奇逝世。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迫于群臣压力,为于谦平反,同时追谥叔叔朱祁钰为皇帝。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又为朱祁钰加了庙号“明代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庙号不会缺席,只会迟到”吗?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