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比较有影响力的,当推杜牧(唐)《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踏青郊游、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清明上坟习俗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盛行,都要在清明这一天祭拜先人亡魂,并形成节日,相传至今。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是慎终追远的礼的体现,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在这一天,族人们团聚,在共同的祖宗坟前礼拜,也分别给自家的先人扫墓。 这首诗头两句写景,写心情,第三句一下就转入好象毫不相干的一件事,也只有唐朝人,才会这么洒脱、气魄。认真想一下,三、四句是与第二句的心情相连的,是想化解气闷的一种行为。 在这样的节日里,感情丰富的诗人孤身在烟雨中行路,触景伤怀。苍茫断魂,难以言说的心事,犹如蒙蒙细雨,且找酒来消愁解闷吧! 杜牧的这首七绝,语言通俗、自如之极,毫无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却又忧伤蔓延,有杏花烟雨江南的优美含蓄境界,兴味隐跃。 还有: 《七律•清明 》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七绝•苏堤清明即事 》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五律•清明即事 》 ——(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对联# #每日一诗# #苏轼# #《诗意盎然》# # 原创美文##汉语之美##摄影作品#
;)
;)
;)
;)
;)
;)
;)
;)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