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品格:自省,宽容 把心放宽,才能装下更多的福气和快乐。 只要心中充满阳光,每一天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宽以待人,人生自然海阔天空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颜回来到集市上,看见一个卖布的人在和买布的人吵架。 买布的人说:“三八二十三,你凭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好意劝说:“是三八二十四,你自己算错了。别计较啦。” 买布的人当然很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大骂:“你以为自己是谁?我只听孔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此时也发起了脾气:“如果是你错了,那怎么办?” 买布的人说:“大不了我把脑袋输给你。要是你错了又该怎么办?” 颜回达到:“我可以把帽子输给你。” 这两人还真的闹到了孔子面前,孔子见此情景,哈哈大笑,他告诉颜回:“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这次是你错了,把帽子给人家吧。” 颜回觉得老师应该是糊涂了,又不敢回嘴,只好把帽子给了买布人。 买布的人拿到颜回的帽子,得意的离开了。 孔子告诉失落的颜回:“你输了,只是失去了一顶帽子,他输了,可是关系到一条人命啊,你说人命和帽子哪个更重要呢?” 颜回顿时醒悟,向孔子深深施礼:“老师深明大义,不计较于小事小非,学生惭愧。” 一件琐碎小事,也能体现出孔子胸怀宽广,宽容仁厚的君子之风。 孔子为了仁义,可以把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说成正确的,既保全了买布人的性命,又开释了心气浮躁的颜回,也能算是人际交往的范本了。 儒家推崇“君子”的品格,提倡自省和宽容,这种高贵的品质至今仍在惠及中华儿女。 温润平和,前路自然有人随行 生活中,我们更加佩服这样的人: 他们熟悉人情世故,为人处世左右逢源,沉着淡定,就算是突遭变故也不会慌乱,总是能把事情做的很周到。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铁律。 君子以德服人,德高才能望重。想要获得尊重,关键在于自身。 讲一个两千年前的故事: 在这先秦乱世中,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可是处处兵荒马乱,最困难的时候,众人已经断粮七日了。 这一天,弟子颜回好不容易得来一些米,可以做些米饭给老师吃。 可是正在颜回煮饭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没有当场责怪颜回。 饭煮好后,颜回将食物首先献给了老师,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 “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这锅饭很干净,还没人吃过,我们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面露难色,连连摆手:“这可不行啊,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怎么能用来祭祀祖先呢?” 孔子问:“你为什么要先吃一口呢?” 颜回涨红脸,小心地解释: “就在我刚才做饭的时候,房顶上掉下一块灰尘,正好落在了米饭上面,染灰的白饭就这样扔掉太可惜,我只好吃了它。” 孔子听了之后,对自己误会弟子感到很愧疚,抱歉地说: “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在那个上下等级还很严格的时代,孔子就算是坚持自己看到的,进而惩罚颜回,也是常理之中。 可是孔子作为老师和长辈,却能按奈一时的脾气,认真地查明真相,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这就是仁厚啊! 不止是对于弟子,就算是面对自己的下人,孔子也会给予善良。 有一天孔子回到家中,下人告诉他家里的马棚失火了,孔子的第一句话是:“伤人了吗?” 在先秦时期,一匹马足以换来四个下人,比起下人,主人会更关心自己的马匹和财物。 但孔子不是那样的人,在他的心中,人命才是最宝贵的。 有这样一位仁爱的老师,学生们自然也会对孔子十分敬爱。 当孔子去世的时候,弟子们就如同失去父亲一般悲伤,他们自发地在老师的坟地建起小棚子,像是儿女们一样,为孔子守孝三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向别人献出善意的时候,对方也会回报以同样的善良。 一个人,若能做到宽容平和,就能获得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信任。 心有良知璞玉的人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但他一定会是人缘最好,最容易遇到贵人的那一个。 人活一世,路宽不如心宽,命好不如心好 。
;)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