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感谢相邀答问。不知你是否了解心理学有趣的增减效应,也就是阿伦森效应?如果你了解了,或许这一选择题你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 话说1965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请来四组被试。在参与一项活动后,让一名研究人员充当评判者,对四组被试进行点评。 第一组获得的评价语都是高度肯定的,第二组得到的评价语是贬损、否定,第三组获得的评价语是先贬后褒,第四组获得的评价语是先褒后贬。 几轮下来,征询被试对评判者的印象。结果发现,第三组,也就是接收到的评价是先贬后褒的被试们,对评判员的印象极佳,而第四组的参与者最不喜欢这位评判者。 也就是说,那些先受到批评、然后又获得表扬的被试,相比于那些一直获得表扬的被试,更容易接受评判结果,也更容易对评判者产生好感。而先表扬后批评,也就是丧失了表扬的被试者,比起那些一直得到否定评价的被试者,会更不认可评判员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也最不喜欢评判员。
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的事例,足以证明这一心理现象: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不喜欢赞扬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比如,孩子获得了学习上的进步。如果你是他的妈妈—— 你可能会这样说:这是你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继续加油奥,妈妈看好你! 你也可能这样说:你看,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以前你就是太懒惰、太松懈了。我们说你还犟嘴。你瞧,克服了不就有进步了? 你还可能这样说:一次进步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如果你不能彻底改掉懒惰、松懈的毛病,你还是会落后! 当然,你也可能这样说:看到你终于意识到并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松懈,并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妈妈很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你可以设想一下,那句话最可能让孩子获得长足的动力? 阿伦森效应提醒我们,我们的心理常常会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 这一效应不但提醒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同时,也会给我们诸多启示,比如题主所提的如何面对得与失的等值选择。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