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日。 看着街边马路两旁摇曳着的柳丝,摸摸脸上的口罩,不禁长叹一声:2020庚子清明,一个此生最沉痛的节日。 这一年的3.13,我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爷爷奶奶的旧墓不远处,父亲静卧在他们的怀抱里。 触景生情,忆思泉涌。不禁想起了奶奶生前讲过的许多往事。 ;) 奶奶告诉我们,清明是个“悲”节,民间插柏挂柳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更是一种追思、一种感恩、也是驱鬼辟邪的一种大众化模式。 既然要插柏挂柳,那柳柏之痛就是奶奶经常讲得最有声色最有画面感的故事了。 奶奶讲,她小时候居住的村子算是周围的大村,那时候树木基本都属于各家私产,种树的目的就是取材盖房、打家具或为家里的老人做棺木,树木的品种多为长势快速、主干直流、耐病虫害的刺槐、梧桐、杨树等,所以柏柳极少。 因而每到清明节,村里数量有限的几株垂柳就会被楸的枝残桠缺,主家因此经常怒骂斥责窃柳者。 柏树就更稀罕了。几里范围内,也就是三两棵孤独的大树(小的连头就扭掉了)。 尽管树的主人在节前两三天就竭力看护,但稍有“打盹儿”,柏柳们就难逃秃顶枝残之灾。 因为临近寒食(清明节又叫寒食节),男孩子们早就窥探好了路径,想尽一切办法觅取。窃取者往往趁着饭时、晨曦或幕时看守不在的时候快速下手。若有所获,便一路沾喜,大有战场荣获战利品之惬意。 兴奋之余当然不会忘记规避亲熟之人,否则成果就会有被瓜分或被打劫之忧…… 奶奶小时候是个小皮孩儿,虽然裹着脚,却每每都会逃脱家人的束缚,跟着她的哥哥享受“窃柏夺柳”之快。当然有时候也会因为跑速太慢,被主家逮住呵斥一通。 ;) 奶奶说那个年代“麻”是他们那个地方的主要经济作物。 清明节这天早饭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园里种麻,种麻是个细活,平地、拿畦、灌水、撒种、盖土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因为家有几亩薄地,她的父亲又不舍得雇人耕种,所以清明时节永远要先忙完这几田才有踏青的机会。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暖气升腾,是放风筝、捉鸟最好的时候。 奶奶说买飞筝是奢侈的事情,她勤劳节俭的父母是永远不会答应的,所以都是自己扎。由于竹篾稀少,想扎个造型别致又结实的鸟雀动物图案的风筝很难,大多数是扎个简单的八卦风筝,用高粱杆、高粱篾、麻线,扎两个四方框,再交叉固定,糊上报纸,找好角度,拴上绳线,再缠一个长长尾巴做平衡就可以放啦。 最败兴的莫过于风筝线断了、风筝被挂到高高的树叉上。 ;) 捉鸟是奶奶的哥哥们的最爱。 他们用铁锚做工具,诱饵多用活着的蝼蛄,把铁锚伪装一下埋在电线斜下方,以便于电线上的鸟儿看到,当鸟儿发现蝼蛄,经过一番左右顾盼、认真侦查,确认没有风险的时候,便俯冲下来… 这时隐藏在不远处的哥哥们就飞也似的去收获战利品了,回家放进炉膛烤一烤,然后兴奋无比地分而食之…… ;) 奶奶说,这个虽然快乐,但很少有那么闲逸,多数时候都会被家长安排做一些事无巨细的小活儿。 奶奶还说,清明是个大节,中国人注重每一个节日。 清明节早上,一定要吃煮鸡蛋的,那时的鸡蛋可珍贵着呢!探望病人、邻家生小孩儿、求人办个事儿,鸡蛋是最好的礼品。 所以只有清明节的时候,才能每人分发一颗鸡蛋。除了鸡蛋每个小孩还能分得一只白面做的小燕子。 奶奶说,家里的男孩子要先从燕子的翅膀开始吃,以示展翅高飞有出息;女孩子要先吃燕子的头部,渴望能梳理出多种花式的发型以示心灵手巧。并且还一定要就着大葱吃燕子的,这样预示着孩子们长得聪明又茁壮。 清明节的晚餐是饺子。过节时,家里再没钱也要割一点肉包饺子吃,在那个吃地瓜干为主的年代,吃饺子是人人渴望的,尤其是孩子们。 头茬儿韭菜是清明节这天包饺子才割来吃的,奶奶描绘的那种鲜美,现在的我们是没法体会到的。 ;) 奶奶讲得好多呢,还说清明节也是农家第一次吃菠菜的日子。那时的他们不舍得吃幼苗的小菠菜,一定要等菠菜启梗拔高了再吃,这样出的数量多。奶奶说那时如果能吃上一顿猪肉爆祸的“豆腐粉条熬菠菜”就是最解馋最美好的愿望了。 时代发展到现在,有谁会想到奶奶童年时的渴望已经成为导致现代文明病的杀手了呢? 清清明明的节日里,您忆起奶奶的那些事情呢?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