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歌也! 从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来看,《断竹》应当是大声喝斥,以赶早乌鸦;《击壤歌》里的歌词已经成形,应当是后人伪作。《南风歌》更是如此,明显带有知识分子的痕迹。如果《卿云歌》所载无误,那么显然在卿云歌之间就已经存在诗歌了。 显然,歌的出现应当比语言还要早,一开始是声音,而且应当是拟声,所拟的自然是飞鸟、飞兽、溪山,春风等大自然的景色。 悲伤的哭泣,愤怒的喊叫,细声的安慰,这种生物与之俱来的声音本身就是抑扬顿挫。 所以,歌比语言还要早! 当语言出现的时候,歌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发音做为填充。而部落的首领在祭祀,战争期间,自然也需要这种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一开始,不分高低贵践。 凡为人者,皆可歌也! 《易》离卦九三:“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已经脱离了歌的范畴,明显是民谣,而用是“谣占”,演变成诗了。 《易》中孚九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还有完全可以证明,在商周期间,诗歌已经成为了主流。甚至有了“和” 《尚书》里也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已经接近于押韵了。 更重要的是,这明显用了诗歌中的“兴”手法。 而这一切,是在商周时期。 所以,诗词的起源不是文字,而是商朝以前(夏朝)的歌,商周时期变成谣,又变成民歌,然后是《诗经》! 经过孔子推广之中,诗成为主流。然后是楚辞离骚,从现在来看,离骚不像诗,更像歌。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从体裁和文字来看,和离骚大体相同。 也就是说,当时的诗,和夏,商,周,春秋一样,都是唱的。后来的乐府也是唱的。 诗从歌中脱离了开来,变成了吟,而吟也是唱的一种!所以当时有许多诗后面要加上一个“吟”字,比如《节妇吟》、《白头吟》,刘备顾顾茅芦孔明不是在吟么,曹操《短歌行》不也是在吟么,这个吟就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从唱中脱离开来。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诗一直是主流,而吟也是一直是主流。民歌却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词! 诗还是诗,民歌的一部分变成了词。 南梁时期,诗分化成了三种 诗,词,歌。 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永远都是歌。 ![](httpserrorimg.call(this);)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