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二哥追影!
人情世故这是我们民族自古至今自上而下的处世哲学,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丁主任和尤主任在现实情况中结局大多也是如此。我们只能通过上帝视角看电影,通过尤小姐的视角看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视角看利益。这是中国的市场,看透别说透,大家都是好朋友,看透说透,大家朋友都没得做,圆滑的人永远混的风生水起。
这就是生活。人们在抨击作品所讽刺的对象的同时,内心往往却是心向往之。社会用残酷的例子教会人们如何趋利避害,这也是人性。人生必须要读的两本书,第一本我们在学校用了二十年读了有字的书,第二本书我们在社会读着无字的书,可是我们用一辈子都读不完,学不会,生活最难的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人情世故。
在中国,决定一个人生存状况的往往是人情关系。而不是才能,业务,或者学识。人情关系就是主要问题,只要人情关系通了,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大家和和气气,只要不伤面子,那么一切问题就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在一团和气中,谁还有问题那这个提出问题的人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立足于社会,都会面临一个抉择,做人还是做事?中国古语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前我们叫“做人”如今大家称为“情商”,其实也谈不上好坏,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处事哲学。
所说这是很深刻的一部电影,做事就不能太顾及做人,把人做好了做事就大打折扣。“不是问题”的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恐怖片”,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都知道,“薛宝钗”似的人物很虚伪,但个个喜欢这样的人物,对能干事不会做人的“董明珠”式的人物则有很多非议。社会是滔滔不绝的巨浪,我们则是岸边的石头,多年的冲刷让我们都变成“鹅卵石”。我曾经放了几年“董明珠”,假如时光能倒退,我再次选择的话,则会去当“薛宝钗”,批判社会诟病的人轮到自己却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这是个人的堕落还是社会的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