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有个故事来源,在唐代唐肃宗在位时,有个名叫李勉的岭南节度使,他当年曾任开封尉一职。在任上时,他曾救过一个囚犯李九,李九犯了罪,按刑律当斩,但李勉看此人有英武之气,像个豪杰人物,就把他放了。后来,李勉退休了,在全国各地游历,路过河北时,偶然遇到这位他当年救过的囚犯。 李九此时经营马场已经发了财,他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也非常激动,一定要让李勉到家中做客。盛情款待后,李九就回后房和结发妻子商量:“这个人当时救过我的命,我该怎么报答他?”他妻子问:“给他一千匹马,行吗?”李九说:“不行,一千匹马报答不了救命之恩”。他妻子又问:“两千匹够了吧?” 李九仍然摇头,说还是不够。他妻子就说:“如果是这样,不如杀掉他,也就不欠他人情了”,两人一拍即合。 但这番话被他们家的仆人听到了,这个仆人比较正直,赶紧跑去告诉了李勉,李勉趁天黑赶紧逃掉,才免于一死。当然,后来李九也没有好报,据说他找的杀手也很有良心,听说他恩将仇报,就将李九给反杀了。这就是“大恩如大仇”这句话的来历。 其实,“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听起来很冷酷,但深通人性,是对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总结。人与人之间难免互有帮助,但小恩小惠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施者如沐春风,被帮助者泰然受之,大家一团和气,互有往来,心理上都比较释然放松。 但大恩却不一样,救人一命或者扶危济困以后,施恩的难免有些心理优势,态度上可能就会颐指气使、居高临下,而受恩者受人恩惠,尤其恩重如山这种,开始肯定感激涕零;但时间久了,大恩报之不易,受人之恩而不能回报,心里不免也会低人一等,长久下去就会逐渐成为负担,两人的感情就会逐渐变质。要知道,朋友交往,大家都希望是平肩而坐。谁愿意见了朋友,心里先有愧,觉得欠着大恩还不上?所以,受人大恩还不上,见人自己先矮三分,这种感觉,估计跟见仇人差不多。 古人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如果你受涌泉之恩,却可能永久都回报不了,那怎么好意思面对朋友呢?所以很多人会对恩人避之惟恐不及;阴暗一点的,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李九,甚至会转化为怨恨,希望恩人永远消失,也就不会感觉低人一等了。这样,大恩就成了大仇。所以,有些人对别人有了大恩,施恩不求回报,甚至常年不见面,以避免相见的尴尬,说起来这些都是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人啊! 现在你明白古人为何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却又说“大恩如大仇”了吧?一句是站在受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受人恩惠要知恩回报。另一句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洞悉人性,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