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王海鸰的作品,是她发表在《当代》上的小说《中国式离婚》。那种对现代人情感、生活、工作状况的剖析和表达,让人思考和回味。我很喜欢文学期刊里所展现出的清新、鲜活与灵动。那种与时代同步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追逐的脚步和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这与读文学名著和经典巨作给我带来的感受不一样。一个是仰视、汲取、陶冶和引领,而另一个则是亲切、生动、思索与倾诉。一个是长者,一个如朋友。这是我由王海鸰而想到的阅读《收获》、《当代》、《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的点滴感受。我很喜欢这种由此及彼的交流方式,让一个主题带动更多的延伸,也很难得能有愿望拿起笔来去写而不是用键盘去敲击。在看完《中国式离婚》小说大约两个月后,我看到了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通常电视剧或电影很难准确表达小说的原意,比如余华的《兄弟》、阿来的《尘埃落定》、都梁的《亮剑》、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等,这些我非常喜欢的小说改变成电影或电视剧后,都失去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看小说是直接地去理解,去感受文字表达的信息,而影视作品是通过演员、导演加工了的媒体信息,而且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被刻意地雕琢了。不过我有时也十分期待优秀的小说能拍成影视作品,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回报,另一方面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种精神盛宴,而这些人能真正看书的不多。 刚开始看《大校的女儿》电视剧,并不知道是王海鸰的作品,后来在网上知道这是女作家的又一部至爱之作。而几乎是同一天,得知文友那有这本书,当时真是高兴极了。整个双休日的时间,我沉浸在小说的语言和情节中。由于看了电视剧,使我在看书时,对人物和场景想象有了具体的依托对象。当我看完最后的情节合上书时,也轻轻闭上了眼睛,脑海中再次闪现了书中关于军人的情感,关于女人的角色,关于年轻的冲动、高傲、轻狂、虚荣等等情节。 ——关于军人的情感。那是一个正统、呆板、朴实、真诚而又充满激情的群体。他们的情感总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下,浪漫也显得单调和苍白,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但军中男儿的刚毅和大气又使他们散发者独特的魅力,那种内心深处激情的涌动和释放并不热烈但温暖,并不浪漫但温馨。就像姜士安和彭湛对韩琳的感情,一个爱得深沉、细腻、久远,另一个爱得火热、激情、短暂。小说中韩琳父母的感情也是典型的传统军人家庭的写照,即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依赖、随从,而且无怨无悔。 ——关于女人的角色。世界由男人、女人两种相互吸引、纷繁复杂的群体构成,这两大群体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角色。男人征服着世界,女人征服着男人,仿佛生命就是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男人要学会坚强,女人要学会示弱。小说中魏申申对韩琳的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女人就得有个女人的样子来,该哭的时候哭,该要的时候要,该撒娇撒娇,该撒泼撒泼,该吃醋吃醋。也就是说,不要让男人太“没有后顾之忧”,到了牵挂也没有的程度。也不要让男人觉着自己的女人太“强”,是“阴”的盛导致了“阳”的衰,女人要如水,去融化,去荡涤,去缠绵,去倾诉。韩琳的感情悲剧有很大成分是因为她的忍让、宽容、坚强和聪明,这些女人身上难得的崇高品质却成了她走向痛苦的根源。看来女人不要崇高,要在平凡中柔情万种。 ——关于年轻的冲动、高傲、轻狂、虚荣。小说中几个年轻人的形象把“青春”这一角色塑造得很有典型性。魏申申、彭澄、徐彤彤以及年轻时的韩琳,在那些有阅历、理想、信仰、冲动混杂的青春岁月里,显得高傲、轻狂而充满激情,周围的一切都是苍白的,只有心是热烈的,是向上的。当韩琳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开始反省自己的时候,觉得曾经的年少和虚荣使自己错过了一生的幸福,但是徐彤彤的一句话让她的心彻底释然。徐彤彤说,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你怎么可能要她按照三十岁、四十岁的想法去走呢?韩琳豁然开朗,对自己过去拥有的、失去的都无从后悔了。所以青春无悔,年轻没有错。 这些是看小说《大校的女儿》后的一点感受,也许看完电视剧还会有些感受,到时候再记录下来吧。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