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的外在表现各异,在辨证治疗时需要进行鉴别用药,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说上述几种体质的一些外在表现以供临床参考。 一、气虚 气虚证是由于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的元气不足,机体功能衰退的一些列证候,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自汗、脉虚无力等,根据“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气虚者应以补气为治则,方选四君子汤加减。 二、血瘀 血由心所生,藏于肝,统于脾,循于脉中。血瘀是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停滞在体内或者血液的运行受阻,淤积在静脉或器官中。血瘀者,临床上可见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可见紫绀、肿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血液淤积于不同的器官,其所表现的证候也有可能不太一样。血瘀于心,可出现心痛胸闷、口舌青紫的症状;血瘀于肺,可能出现腹痛咳血;血瘀于胃肠,可能出现呕血和便血;血瘀于肝,可能出现胁痛痞块等。对于血瘀者,治疗上宜以活血化瘀为治则,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三、阴虚 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临床上可表现为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后、少苔、皮肤较干燥、失眠、口干、便秘、尿少而黄等症状,治疗上宜以滋阴为治则,六味地黄丸是滋阴的代表药。 四、阳虚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我们都知道阳气具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对于阳虚者,可能出现畏寒、四肢厥冷、大便种可能夹有未消化的食物、精神萎靡不振、不好动、舌淡胖或者有齿痕、脉沉无力等症状。治疗上宜补阳为主。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用药依据,请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有什么疑问或者观点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