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三年(前204年),汉王刘邦在和楚霸王项羽的交战中收复了重镇成皋(河南荥阳汜水镇),并逼迫项羽订盟,以鸿沟为界,以东属楚,以西属汉,之后项羽引兵东归彭城。在中原局势稍稍安定后,汉王便迁到成皋,住在河南宫成皋台中,指挥对楚军的最后围。 当初,刘邦在和六国旧贵族—魏国王族后裔魏王豹的交战中,击败并俘杀了魏王豹,还俘获了魏王豹的诸多后宫姬妾,其中有薄姬、管姬、赵姬等美人。管姬、赵姬先得汉王宠幸,成为宠妾,而薄姬为人忠厚迟钝,久久不得宠爱,只能在织室织布。薄姬、管姬、赵姬在魏王豹后宫时彼此相善,关系很好,曾经约定:“先贵无相忘”(先富贵的人不要忘记其他同伴),于是管姬和赵姬在受到汉王宠爱后,决心帮助薄姬。 高帝四年(前203年),汉王无事时在河南宫闲坐,召管姬、赵姬侍候。管姬和赵姬趁机当着汉王的面大声谈笑当初和薄姬的约定,嬉闹不已。刘邦听见宠妾们的谈笑后果然出言询问,于是管姬和赵姬向刘邦说起当年与薄姬约定的“富贵不相忘”诺言。刘邦听完后心里很是怜悯薄姬,当晚便将薄姬召来侍寝,准备帮助她了结心愿。
在得遂心愿、侍候汉王的时候,薄姬高兴地对汉王说:“昨夜妾做梦,梦中见有苍龙盘踞于胸口。”刘邦大气地回答:“这是显贵吉兆,让我为你促成这好事吧!”之后,薄姬就有了身孕。 不过刘邦对这次宠幸薄姬之事并不是很在意,即使薄姬因此有孕、并于高帝五年(前202年)诞育了刘邦的第四子时,他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一对母子,除了给第四子赐名为“刘恒”、并按照制度妥善安置薄姬母子外,刘邦对刘恒这个儿子再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关照,刘恒在幼年时,和父亲刘邦都很少见面。 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汉王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迫使楚霸王江东自刎。在韩信、彭越、臧荼、吴芮等诸侯王的劝进下,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征代地,平定了代相国陈豨的叛乱。当时代地无主,需要册立诸侯王镇守当地,于是高帝将时年八岁的刘恒立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即刻前赴代地就国。刘恒便在这一年告别母亲薄姬,离开长安,以代王的身份前往晋阳,为大汉王朝镇守代地。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崩于长安长乐宫,刘恒的二哥、皇太子刘盈继位,即孝惠皇帝,朝中大权则被高帝的发妻、皇太后吕雉操控于手中。吕太后为了报复当年高帝在位时,凭借皇帝宠幸几乎夺去刘盈储君之位的高帝宠姬戚夫人、赵王刘如意母子,先将戚夫人残酷迫害致死,又设计毒死了赵王刘如意。高帝庶长子齐王刘肥也几乎被害,最后只得献齐国城阳郡给异母妹妹鲁元公主(吕太后的亲女儿),并奉其为齐国太后,这才使得吕太后放过了他。但刘肥担惊受怕之下,心神受损,于惠帝六年(前189年)早早去世。
惠帝七年(前188年),因为母亲吕太后残杀父亲的宠妾戚夫人,又将自己的兄弟赵王刘如意毒死、齐王刘肥恐吓早亡,二十四岁的孝惠皇帝心情郁闷悲苦,屡屡借酒浇愁,渐生宿疾,最终因此抑郁而终。吕太后立孝惠皇帝长子、年幼的刘恭为帝,即前少帝,朝政继续把持在吕太后以及吕氏家族手中。 孝惠皇帝驾崩后,吕太后加紧了清除刘氏皇族子弟的行动,高帝第五子赵共王刘恢、第六子赵幽王刘友、第八子燕灵王刘建先后被饿杀、被逼自尽、或病亡后幼子被杀以至绝后。到高后八年(前180年)的时候,高帝刘邦八个儿子中,只有第四子代王刘恒、第七子淮南王刘长在世。刘长是因为自幼母亲受诬告自杀,被吕太后抚养长大,相当于太后养子,所以没有遭受迫害。而刘恒则是母子从小受父亲忽视、疏远,所以得到了当时同样被高帝轻视怠慢的皇后吕氏的同情,簿姬与吕皇后之间同病相怜、关系居然相当亲近。 到了高帝驾崩、吕皇后升级为吕太后时,因为儿子的封国偏僻贫瘠,对吕氏没有威胁,同时当年和太后还有一段同病相怜的友情,薄姬出乎意料地没有遭遇其他高帝姬妾及皇子们所受到的迫害,还被吕太后特别关照,派人奉送至代地,到自己的亲儿子刘恒那里荣养,并上尊号为代国太后。对比起下场悲惨的戚夫人、刘如意来说,薄姬和刘恒的待遇岂止强过万倍。 孝惠皇帝继位后,吕太后将自己家族中的女子大多嫁给了刘氏皇族子弟:妹妹吕媭的女儿嫁给了营陵侯刘泽(即日后的琅琊王),侄子吕产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刘恢,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赵王刘友的王后也是吕氏女,后少帝刘弘的皇后是吕禄的女儿。在这期间,代王刘恒也册立了元后,虽然没有确实证据证明代王后是吕氏女,但可能性非常大。刘恒和王后感情很好,前后生了四个儿子。
惠帝三年(前192年),为了更好地掌控诸侯王们日常的动向,吕太后把自己宫中的亲信宫女挑选了部分机灵聪慧、容貌出色的安排出宫,前往各诸侯王国,名义上是赐给诸侯王们作为后宫妾室,其实这些宫女们暗地里也负有刺探诸侯王动静、随时向太后汇报的秘密任务。其中有一个宫女名叫窦漪房的,也在出宫名单中。 窦漪房是清河郡人,清河郡属赵地,为了能够趁这次出宫机会返回故乡,窦漪房私下用厚礼贿赂调配受赐宫女名单的內官,请他把自己的名字安排到去赵国的名单里。但事与愿违,分配名单时,窦漪房偏偏没有如愿前往赵国,而是被安排去了代国!得知消息后的窦漪房痛哭不已,觉得代国山高水远,自己去了恐怕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的机会。就这样,内心万般无奈的窦漪房只得跟随朝廷的车队,踏上了前往代国的路途。 窦漪房等人抵达代国后,按吕太后的诏令入代王宫,成为了代王的姬妾。因为窦漪房微小谨慎、温和平实的性格,所以得到了代王的特别宠爱,窦漪房先后为代王生下两子一女,在代王后宫中的位置仅次于代国太后和代王后。 窦漪房少年困苦、父母双亡,幼年时的生活很是悲惨孤寂,所以她对如今的富贵生活十分满足,对代国太后薄氏和代王后(大概率是吕太后的族女)也是恭敬谦卑、尊奉有加,没有丝毫失礼的地方,更没有其他非分之想。这样的谦和态度让代王宫中人等对她称赞、敬佩有加。窦漪房在代国的生活舒心惬意极了,她觉得就这样平淡安宁地在代国过完一生,就是最大的福气。 大约在高后末年(约前181年左右),代王后患病去世,代国王后之位空缺。当时代国太后薄氏属意性格平和、行事谨慎的窦漪房为新王后,并准备亲自上书给吕太后请求册立窦漪房为代王继后(薄氏自认为和吕太后有交情、况且窦漪房之前又是吕太后的宫中亲信,如果薄氏上书要求册立窦漪房,吕太后一定应允)。但此事被小心谨慎的代王否决了,没有同意立窦漪房为继后,窦漪房自己也推辞不就(这里推测,代王后很有可能就是吕太后的族女,如果她刚死代王就马上立其他人为新后,那么有可能会被吕太后及吕氏忌恨,从而遭到残酷的打击。代王刘恒的兄弟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都是因为得罪了自己的吕氏王后,所以被逼自杀、或者被软禁饿死。代王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才不愿、或者不敢册立新后)。
话到这里再多说一句:窦漪房能够在代国得到代王的宠爱,并过上舒心惬意的生活,真的要感谢当年那个收钱不办事、把她从去赵国的名单中改到去代国的內官。假如窦漪房真的如愿去了赵国,那么她就会遭遇到前后三任赵王(赵隐王、赵幽王、赵共王)的悲惨命运,很大可能会因株连之罪而早早遭遇不测了。 从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被立为代王、至晋阳就国开始,至高后八年(前180年)为止,代王刘恒在代地驻守了十五年,平日里行事微小谨慎、恭俭谦卑,以身作则,上对太后、百官,下对代地官吏百姓都是谦恭有礼,礼法安肃。代王为人也是温和文雅、宽厚仁德,个人的品德口碑朝野称赞、传颂在外。相对其他骄奢、狠戾的诸侯王们,代王温和仁厚的性格实在是太难得了。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在长安病逝。虽然她生前做足了准备,将吕氏家族安插在各个重要位置,以侄子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控制长安南北两军以威慑诸臣,期待吕氏家族能够长保富贵。但人算不如天算,吕太后刚刚去世,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开国功臣们联合高帝长孙齐王刘襄、其弟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子弟,以吕氏将要篡位为由,发动“诛吕”,将吕氏一族全部诛杀,彻底推翻了吕氏对朝廷十多年的统治,恢复汉室正统。 诛杀诸吕之后,皇帝(后少帝刘弘)就不能继续呆在皇位上了,虽然他也是孝惠帝的儿子,但更是吕太后的亲孙子。如果不更立皇帝,那么日后小皇帝长大,绝对会清算旧账,打击报发动“诛吕”的老臣和刘氏宗族子弟。于是,大臣们决定抹去小皇帝是孝惠帝儿子的这个事实,另选新君。 当时,有资格成为新皇帝的人选中,以齐王刘襄(高帝长孙)、代王刘恒(高帝第四子)、淮南王刘长(高帝第七子)三人最有优势,大臣们迎立新帝,主要是从他们之中选择。
但在商议迎立新帝的朝会中,老臣们首先对于奉齐王刘襄为新帝就全部表示反对:齐王的舅舅驷均是一个狠毒、严酷的人,一旦刘襄被迎立为新帝,岂不是又来了一个“吕氏外戚”?本来大家诛杀吕氏,就是对外戚专权忍无可忍,不得已先下手以免日后被害,如果立齐王的话,那才叫旧祸刚去,新祸又来!因此齐王万万不可立为新帝。 淮南王刘长,这个时候才十六岁,年少冲动、轻佻暴躁,不是为君的最佳人选。同时刘长生母因罪自杀,是被吕太后从小抚养长大,如同亲子,孝惠帝在位及吕太后当权时,刘长就依仗着吕氏的势力骄纵专横、跋扈不法。如果立淮南王为新帝,将来他很有可能会挂念吕太后的养育之情而清算诸功臣,使得元老重臣们重蹈吕氏覆灭的旧辙。为了大家将来身家性命的安全,淮南王也被排除在新帝人选之外。 在排除了齐王、淮南王之后,新皇帝的人选就只剩下代王一人了。相对于齐王和淮南王来说,代王宽厚仁德、温和谦逊、恭敬有礼,品行敦实,简直是新君的上佳之选;同时,代王母家薄氏地位微寒,人丁稀少,处事也是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将来绝不会有吕氏专权之祸。对比之下,周勃、陈平等老臣们一致决定迎代王入长安,承继皇位。 于是朝廷派出使者前往代地,拜见代王并说明迎代王赴长安即位的来意;代王在短暂地谨慎观望、以待时局发展后,决定立即出发赶赴长安。至灞桥时,长安群臣以参见天子礼拜见代王,代王立即谦虚回礼,不以皇帝自居,老臣们因此欣慰不已,认为没有选错人。 入长安后,代王没有立刻进皇宫,而是在代国官邸与诸臣以外藩对朝臣的宾客之礼见面,大臣们奉劝进奏章,并献印玺,请代王继位。代王三辞之后郑重接过国玺,表示愿意继承高皇帝、孝惠皇帝所传下来的皇位,随即诸臣以朝见天子之礼参拜代王。从这一刻起,代王刘恒才真正地成为大汉新一代皇帝,即汉太宗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半生微小谨慎,谦恭平和,与世无争,远远地躲到边远封国内,才在残酷而血腥的汉初权力之争中得以保全,并最终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不过即使是孝文皇帝这样谨慎温和的皇帝,在权力、利益和亲情相对立时,同样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他的四个嫡子,都因为权力的斗争和利益的纠葛,在他刚刚成为皇帝之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去世夭亡,成为了这场改朝换代“争斗”中的牺牲品。 前面说过,刘恒为代王时,曾经和代王后生育了四个儿子(史记记载是三个儿子),而代王后虽然没有确切史学资料记录是吕氏家族的女子,但可能性非常大。在“诛吕”行动之前,代王后就不幸(或者说很幸运)去世了,留下了四个儿子。但诡异的是:在孝文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他与原配代王后所生的四个皇子居然先后因病夭亡,孝文皇帝所有的嫡子就此全部离开了人世。 这一事件在整个两汉时期都讳莫如深,没有人敢于去探查背后的真实原因。直到曹魏代汉后,才有史学家得以考据探查其中的原委:孝文皇帝四个嫡子皆由原配王后所生,而代王后很大可能是吕氏之女(虽然史书中没有确切记载),所以这四个皇子自然具有吕氏的血脉。老功臣们诛灭了吕氏全族,迎立代王继位后,为了消除后患,就连孝惠皇帝的儿子们都被全部杀死,以防将来遗祸复发。 所以,对于新皇帝这四个有吕氏血统的皇子,老臣们自然是绝不能放过,必须清除(否则将来孝文皇帝驾崩,这四个皇子中的一个继承了皇位,那当年诛灭吕氏的功臣们(或者其后裔家族)岂不是马上就会遭到复仇、同样被诛灭全家)。所以,为了汉室江山的延续、社稷的稳定、刘氏皇室的统治权不动摇,孝文皇帝在两难中只有和功臣们妥协,舍弃了四个儿子,以换取天下的安定和和皇位的稳固。皇权之下、无有亲情的残酷本质,在这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功臣为了自保,要的只是免除祸患、清除有吕氏血统的皇子,对于那些和吕氏没有关系的皇子,诸位大臣还是相当的尊敬和礼遇,他们都得到了应该享有的尊荣和地位。孝文皇帝的其他儿子,全都平安健康成长,安享一生荣华富贵。 在四个嫡子夭亡后,孝文皇帝在世的儿子中,以宠姬窦漪房的长子刘启年纪最长。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正月(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一岁之首,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三个月;另外孝文皇帝在位时两次改元,但没有建立年号,分别称前、后某年),在太常(负责宗庙社稷礼仪的高官)“于诸皇子中择元良,册立为皇太子以定社稷”的奏请下,孝文皇帝将太常所上的奏疏发给群臣朝议,诸臣讨论后回奏文帝:皇长子刘启“淳厚仁德、恭敬有礼”,请立为皇太子,以固国家根本。于是孝文皇帝正式下诏,册立皇长子刘启为皇太子,颁诏天下,以稳定社稷。刘启,就是日后的大汉王朝第六代皇帝——孝景皇帝。 在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后,孝文皇帝奉皇太后薄氏“诸侯皆同姓,皇太子已立,自以其母为皇后”的诏令,于文帝前元年(前179年)三月立皇太子生母窦漪房为皇后。就这样,在逆天之运指引下,窦漪房从一个普通宫女成先为代王宠姬、然后是皇帝妾室,最后母以子贵,成为了皇宫中第二尊贵的女人——皇后(仅次于皇太后薄氏)。 除了早夭的四个儿子、以及被册立为皇太子、日后又继位为帝的实际上的长子刘启之外,孝文皇帝还有三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刘武、刘参、刘揖;日后这三位皇子都被册立为诸侯王,各自出镇一方,成为汉室的屏藩。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三位皇子。 梁孝王刘武:刘武是孝文皇帝次子(实际排行),和皇太子(孝景皇帝)刘启同母,都是窦皇后所出。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刘武被册立为代王,封国就是孝文皇帝未登基前的封国—代国的一部分。文帝前四年(前176年),因为代地贫瘠偏远,在窦皇后的请求下,刘武改封为淮阳王。
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最受孝文皇帝喜爱的幼子、刘武的四弟梁王刘揖坠马伤重去世,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淮阳王刘武改封梁王,接受了四弟的封国——梁国。之后刘武多次入朝参拜父亲孝文皇帝以及祖母薄太后、母亲窦皇后,得到赏赐巨万。刘武和同母兄皇太子刘启的关系极好,兄弟俩感情融洽无比。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孝文皇帝驾崩,皇太子刘启继位,即孝景皇帝。梁王刘武因为是皇帝的亲弟(同母),所以在当时的诸侯王中最为得宠,受到重用。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诸侯王举兵作乱,反叛汉室。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军西进,准备攻打关中,但刘武的梁国处于吴楚联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于是吴楚联军首先攻击梁国,克棘壁(今河南永城),杀死梁军数万。刘武退守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拼死抵抗吴楚联军。 吴楚军队被梁国军队阻挡,不能越过梁地向西进兵,就这样在梁地和刘武的军队相持了三个多月。之后吴楚联军被太尉周亚夫率军迂回攻击,大败溃散,七国之乱因此被平定。战后统计功劳,梁国军队的斩俘数目几乎和朝廷军队一样多,梁王刘武因此立下大功,被孝景皇帝厚加封赏,扩大封国,据有东方大片肥沃土地,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拥有四十余城,成为天下新一代强藩。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后被,梁王刘武奉诏入朝,接受朝廷奖赏。当时孝景皇帝还没有册立太子,在一次和刘武的宴饮中,孝景皇帝酒后戏言:“我千秋万岁后,当传位于梁王。”刘武当即谦虚推辞,不过心中暗喜,窦太后得知消息后也很高兴。
景帝前七年(前150年)十一月,孝景皇帝废黜了皇太子刘荣,于是窦太后就想让刘武作皇位继承人,并亲自和孝景皇帝关说。大臣窦婴、袁盎等坚决反对,劝阻孝景皇帝不可立梁王为皇储,孝景皇帝心中也是后悔当年的酒后戏言,自然同意窦婴、袁盎的奏疏。窦太后的意见被阻止后,虽然表面上不再提让刘武为皇储之事,但内心深恨窦婴、袁盎,刘武也因此忌恨他们。 景帝前八年(前149年)四月,孝景皇帝册立第九子、胶东王刘彻为新皇太子,此事袁盎出力甚多。刘武得知后更加怨恨,就和门客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了袁盎以及其他十多位建议立胶东王的大臣,作为报复。孝景皇帝追究此事,得知是刘武所为,于是非常生气,下诏逮捕梁王门客羊胜、公孙诡,并准备对刘武加罪。在梁相轩丘豹、梁国内史韩安国的进谏下,刘武才命令羊胜、公孙诡自杀,把他们的尸体交给朝廷。 此事之后,孝景皇帝逐渐怨恨弟弟,不想原谅他。刘武这才觉得害怕,通过同母姐姐长公主刘嫖向母亲窦太后认罪,请求皇帝兄长宽恕,孝景皇帝看在母亲和姐姐的面子上,勉强原谅了刘武,但自此渐渐和刘武关系疏远冷淡,不再像以前一样亲密无间、同乘车辇了。 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冬,梁王刘武再一次入长安参拜皇帝,并像以前一样给孝景皇帝上奏,请求留在长安暂时居住(以便和母亲、姐姐、兄长等亲人多团聚一下),但孝景皇帝冷漠地拒绝了弟弟的请求,让他在规定的朝拜时间到了后就返回梁国去。刘武因此心情十分惶恐,以为兄长会再加罪于自己,于是回封国后一直郁郁寡欢、心神恍惚。 为了消除忧愁,刘武到梁地北边的良山去散心,当地人献了一头背上长着脚的牛给刘武,刘武见到这头“异牛”后心里特别厌恶,心情焦躁不安,由此发病。当年六月,刘武得了急症(或许是精神疾病),只捱了六天就去世了。他死后,孝景皇帝赐谥号为“孝”,称“梁孝王”,葬于芒砀山下(今河南永城芒砀山保安山南峰)。
刘武去世后,孝景皇帝将庞大的梁国一分为五,分别册立刘武诸子为王,以此消除梁国对汉室朝廷的威胁,其中刘武长子刘买承袭了梁王王爵(刘武次子刘明为济川王;三子刘彭离为济东王;四子刘定为山阳王;五子刘不识为济阴王)。此后刘买的后裔一直承袭着梁王爵位。 元始三年(3年),刘武七世孙、第八代梁王(指刘武一系)刘立犯罪被废、自杀;掌握朝廷实权的大司马王莽在两年后立刘武八世孙刘音为梁王,承梁孝王嗣。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刘音被降为梁公,次年,刘音再降为平民。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在天下大乱中,篡位的王莽兵败身死,第八代梁王刘立之子刘永趁机到洛阳拜见自立为帝的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封刘永为梁王,以睢阳(河南商丘)旧地为梁国。刘永借机起兵,招纳山东各割据势力,盘踞于梁地。 建武元年(25年)十一月,得到更始政权覆灭于赤眉军、更始帝被杀的消息后,刘永在睢阳自称天子,国号汉;当时光武皇帝刘秀已经在河北称帝,国号也是汉,为了加以区别,刘永所建立的政权在后世被称为“梁汉”。 此后刘永和光武皇帝激烈交战,以争夺天下。经过两年的鏖战,建武三年(27年)四月,汉大将军吴汉率军围攻睢阳时,釜底抽薪将城外的麦子全部收割,睢阳城因此断粮,刘永无法坚持,被迫向酂县(河南永城酂城镇)方向突围。汉军穷追不舍,夺取了刘永的辎重粮草,梁汉将领庆吾见大势已去,于是在半路击杀刘永,向汉军投降。梁汉将领苏茂、周建则奉刘永之刘纡为梁王,逃奔至垂惠(安徽蒙城),继续对抗光武皇帝。建武四年(28年)秋,汉军攻克垂惠,刘纡逃奔闽越境内,梁汉灭亡。梁孝王刘武的最后直系血脉,从此消失于中原。 代孝王刘参:刘参是孝文皇帝第三子(实际排行),其生母地位低微,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刘参因此远不能和兄弟刘启、刘武、刘揖等相比,较少得到孝文皇帝的宠爱。不过由于他的母亲不是吕氏女,所以刘参没有被元老功臣们猜忌,在父亲登基后,平安健康地成长,从这一点来看,刘参相比诡异夭亡的其他四个兄弟,命运还是要好很多。
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刘参和二哥刘武一起封王,被册立为太原王(也有资料记载刘参是推后一年封王)。孝文皇帝将自己继位前的封国—代国一分为二,分别封给刘武、刘参;其中刘武都晋阳,为代王;刘参都兹氏,为太原王。但刘参的太原王没当多久,文帝前四年(前176年),刘参的二哥代王刘武在其生母窦太后的请求下,以“代地贫瘠偏远、地方苦寒”为由,说动孝文皇帝把宝贝儿子刘武改封到南方的淮阳。 刘武改封后,孝文皇帝干脆让刘参移驻晋阳,将代国和太原国合二为一,原代国土地都归刘参所有,刘参因此被改封代王(这就看出亲疏了,刘武是皇后亲儿子,所以改封到南方富庶之地,刘参一个庶子,没有背景,就只能在代地继续硬撑。不过孝文皇帝将自己的旧封国全部留给刘参,虽然和东方、南方的大国不能比,不过意义很是重大,也算是补偿刘参这个庶子了)。 代王刘参生母身份低微、不受孝文皇帝宠爱,自己又是庶子身份,在宫中的影响力和背景势力微乎其微,所以他一生都没有受到孝文皇帝的重视,不得宠爱。而代地位于偏僻孤寒的北方、实力弱小、没有更大的能力为汉室屏藩北方,在整个汉代诸侯封国中,代国从来都是最默默无闻的国家,没有任何值得叙述的突出事迹。 不过这样也好,安安静静、低调平和地生活,也许就是刘参最好的人生历程了(多说一句,孝文皇帝就是从代王的位置上,入长安继位为帝的。假使没有后来的那些事情,那么他必将和儿子刘参的命运一样,默默无闻地在代地做一辈子代王,与世无争、平平安安。从这一点来说,刘参才是那个最像孝文皇帝的儿子。)
在当了两年太原王、十五年代王后,刘参于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在晋阳去世,孝文皇帝给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己命运的儿子赐谥号“孝”,称“代孝王”(和二哥刘武将来的谥号一样),并让刘参的儿子、自己的孙子刘登继承代王王爵,延续着始于自己的代王王号。 元鼎三年(前114年),由于汉室开始扩充边塞、出征漠北,代国之地是汉军出塞的必经之路,不宜再封王,于是孝武皇帝刘彻以常山为界,将代孝王的孙子、自己的堂侄、第三代代王刘义改封为清河王,迁到中原富庶之地安置,刘参的后裔终于得以告别苦寒贫瘠的代地,安身于繁华丰沃的中原。 地节四年 (前66年),代孝王玄孙、第三代清河王刘年因为犯罪被废除王爵,迁到房陵安置,只给予一百户封邑,三年后,清河国也被除封,刘参的后裔因此失国。虽然在元始二年(2年)的时候,代孝王的五世孙刘如意被掌握朝廷实权的王莽以“推广宗子”的名义册立为广宗王,但这只不过是王莽在篡汉前耍的“符命、谶纬”把戏而已,刘如意被立为广宗王,不过是王莽蒙蔽天下、增加自身权威的手段。始建国元年(9年),在王莽篡夺汉室社稷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刘如意也被废黜广宗王爵位,贬为平民。刘参的后代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祖先的地位,融入了普通百姓中。 梁孝王刘揖:刘揖是孝文皇帝最小的儿子(实际排行),虽然和三哥刘参一样,刘揖的生母也是代王后宫中不知名的宫女,地位低下,但刘揖生性聪慧、自幼喜爱读书,文学素养很高,因此很得孝文皇帝的喜爱,受宠的程度还要超过二哥刘武,更不要说三哥刘参(和大哥刘启就不要比了)。
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孝文皇帝刚刚继位,只立了长子刘启为皇太子,次子刘武、三子刘参都还没有封王,但他就迫不及待地将最喜爱的第四子刘揖册立为王。孝文皇帝立刘揖为梁王,以被诛杀的吕氏梁王吕产的封地作为刘揖的封国,重建了梁国,都睢阳。刘揖因此成为第一个受封诸侯王的孝文皇帝皇子。 刘揖封王后便赴睢阳就国,孝文皇帝准许他五年一次入朝参拜,同时赐予他很多珍贵典籍,让他带到梁国研读。刘揖对这些书籍爱不释手,时常诵读,尤其对《诗经》、《尚书》等更是喜爱。为了帮助爱子更好地学习经典书籍,孝文皇帝在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将著名的大文学家、博士贾谊调任为梁王太傅,专门负责指导、培养刘揖成长。在贾谊的教诲下,刘揖的文学、政治素质大大提高,和贾太傅平日对谈文学、时政等事颇有见地,孝文皇帝得知后,对于刘揖的成长欣慰不已。 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刘揖按照五年一朝的制度,在太傅贾谊的陪伴下到长安参拜孝文皇帝,在孝文皇帝的面展示了自己不俗的文学才华,使得作为父亲的孝文皇帝既自豪且开心。但乐极生悲,梁王在参拜皇帝完毕、前往上林苑打猎休憩途中,却不慎坠马受伤,医治无效,因伤重而去世。孝文皇帝和贾谊得知噩耗后都悲痛万分,哀伤痛惜了很久,贾谊甚至因为没有看顾好学生,从此自责哀伤,于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在忧郁中去世。
刘揖在梁王位十年,他坠马去世后,孝文皇帝赐其谥号“怀”,称“梁怀王”。由于刘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孝文皇帝将次子刘武由淮阳王改封为梁王,转封到富庶膏腴之地—梁国。 以上,就是孝文皇帝继位后,他除了皇太子刘启之外,其他七个儿子的人生历程和最终的结局。其中有莫名夭亡、连名字也没能留下的四个嫡子;有半生风光无限、最后却因为猜忌而郁闷去世的梁王刘武;有默默无闻、平静随和,代替父亲成为代王,命运也大致相同的代王刘参;有年少聪慧、喜好读书,却意外坠马去世的梁王刘揖。这些皇子们的命运或悲伤、或遗憾、或安宁,但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汇入了永不停歇的历史长河之中,后人在研读他们的人生时,也许有唏嘘,也许有欣慰,也许还会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吧。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