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倒霉吗?运气是差了一些。无能吗?并不无能,只是能力有限。那为何占据优势的建文帝被处于劣势的朱棣推翻?且听平原君慢慢道来。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之子,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朱允炆就非常敏锐的发觉自己的几个叔叔对自己的威胁很大,尤其是燕王朱棣。朱允炆还在当皇太孙的时候,就曾问过东宫伴读黄子澄,如果自己的几个叔叔造反该怎么办。可见其还是有很强的政治明锐性。 不但如此,朱允炆上台第一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了五个藩王。所以,朱允炆的运气差了点 虽说运气这东西捉摸不透,如果将运气这东西当做事物成败的原因又有点找借口的嫌疑。但是,总结古往今来成大事之人,运气方面一定不差。 朱允炆运气差主要是,他皇爷爷没给他留下几个真正有用之人,却留下了几个很强悍的叔叔。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对待洪武功臣,一个字“杀”。冷酷无情,但行之有效。光是历经二十多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把那些名臣宿将杀了个七七八八。他老朱自己倒是不怕,自己不但勤政而且精力旺盛,又有几个儿子戍边,有没有那些功臣倒也没什么影响。不过到了小小朱这里,问题就大了。找个能打仗的人都困难。 兔死狗烹之后,朱元璋的对策是,分封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为藩王(一共封了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还选了其中九个能力较强的儿子去戍边,保卫他朱家的大明江山。 皇权面前,没有亲情。 总之,建文帝朱允炆一当上皇帝,便面临藩王渐有尾大不掉之势的局面。 既不知人也不善用朱允炆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领导。 但凡好领导都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很显然朱允炆在这方面的能力差了很多。 有三个人被朱允炆引为肱股之臣:方孝孺、 齐泰、黄子澄。 这么说吧,此三人名气都很大,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都是文人。但凡文人,搞个学术研究、整个课题什么的都没问题,但要他们搞政治斗争、制定军事战略。。。呵呵,还是算了吧。 说一件“靖难之役”前的事情,朱棣曾经将三个儿子派回南京祭祖(昏招啊,简直是送去做人质的节奏),朱允炆倒是将三兄弟扣了起来。但是黄子澄坚决反对,理由是放回三兄弟以便麻痹朱棣。 我的天呐!藩王已经被处理了五六个,是人都知道现在的行情是削藩,还搞个麻痹策略,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另外,先不说扣押三兄弟可以牵制燕王朱棣,光是三兄弟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发挥的作用便可称此次“放人事件”为黄子澄乃至建文帝最致命的错误。
上面说的是文臣,再来说说武将。 第一个被朱允炆派出去进攻的朱棣的统帅是长兴侯耿炳文。此人为所剩不多的洪武功臣之一,为什么朱元璋没杀耿炳文,是朱元璋健忘吗?当然不是。原因是耿炳文善守,不善攻。一个只善于防守的武将就算造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果然,耿炳文带30万大军去了,却被对方几万人杀得一败涂地。 第二个被朱允炆派出去进攻朱棣的统帅是世袭曹国公李景龙。为什么要说“世袭”呢?因为他的爵位是世袭他爹的,他爹就是名将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有勇有谋,可称为明初第三开国功臣。李景龙,史称“寡谋而骄,色厉而馁”,纨绔子弟一个。让这样一个人去打军事经验丰富的朱棣,结果可想而知。不但如此,在郑村坝战役失败之后,朱允炆居然没有撤换李景龙,依旧让其指挥战斗。好吧,李景龙继续他的表演。白沟河之战,再败。60万大军被燕军杀得七零八落。 其实,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有一个人还是被朱允炆用对了。这个人就是徐祖辉,徐达之子,世袭魏国公。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军二代都是军事白痴。白沟河之战时,朱允炆让徐祖辉负责殿后。正是徐祖辉的掩护,才为朱允炆保留下一部分有生力量。之后,燕军于齐眉山,大胜。再之后,朱允炆居然把徐祖辉叫回来防守南京,理由是都城没有大将镇守。昏招啊。至此,再无人可阻挡朱棣南下的步伐。 神奇的防弹衣早在耿炳文出征前,建文帝朱允炆就交代耿炳文:“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意思是,不要让我背负杀害束缚的罪名。估计,当时耿炳文听得一头雾水。要换成是我,也得懵。 打仗本就刀枪无眼,不能杀对方主将,这是什么道理。不能杀,分为不能直接杀掉,也不能间接杀掉。万一使燕王受重伤,之后又没得到及时治疗,再死掉了,这也是违背圣意。这简直是个技术活儿,太高难了。 这句话就成了朱棣身上一件无形的防弹衣,比黄马甲还管用。神奇到整个靖难之役,朱棣居然没有受过重伤。 朱允炆性格的懦弱、愚昧,暴露无遗。 朵颜三卫朱允炆这边的南军,虽然数量庞大,但数十年不知战事,军事懈怠。而朱棣的封地在北平,朱元璋的意思是让他防守蒙古人。因此,朱棣麾下的士卒身经百战、骁勇善战。虽然南军数量众多,光南京守卫军就数倍于燕军,但燕军的质量优于南军。
另外,朱棣手下还有一只强劲的特殊部队—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纯蒙古人组成的部队,实力强悍。也可以说是雇佣军,明朝给的银子多。从古到今,但凡雇佣军都不是一般军队可比的。因此,朵颜三卫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本是宁王的家底,被朱棣借了过来。不,其实是抢过来的,也可以说是收买过来的。总之,在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 这样的原因,造就了那样的结果。如果朱标没有过早离世,那么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肯定是朱标,那么就不会有靖难之役,那么朱允炆或许会是第三任皇帝,那么朱允炆或许会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好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