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是地震破坏力的载体。地震波分为纵波(简称P波、快波)和横波(简称S波、慢波)两类,P波(快波)速度快(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0公里/秒)但破坏力小,S波(慢波)速度慢(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公里/秒)但破坏力大。地震发生后,P波先于S波到达地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时间差,该时间差的大小取决于各地到震源的距离,距离越远,时差越大。 正是基于地震快慢波时间差的上述性质,早些年,各国科学家与政府机构合作研发出多套“地震波报警系统”,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应用。 严格地说,“地震波报警”应该叫做“震后地震波报警”,它是在“地震发生后、震灾发生前”利用地震快慢波时间差(往往只包含震灾的时间信息)向远离震中区的人们示警。 “震后地震波报警”的上述性质,决定了它的报警作用非常有限,而对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来说,实际上没什么报警作用。参见下图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情况: ;)
我的计算显示:在距离震中20公里一线,地震波报警时间为4.1~5.1秒。这么短的时间,普通人不可能从二楼跑出去(笔者的试验数据是,从二楼门口跑下二楼并离开楼房,需要8~10秒)。20公里以内区域属于震中区,地震烈度高达Ⅸ~Ⅺ(9~11)度。唐山市区因此而被夷为平地,彻底毁灭。 实际上,在距离震中20公里以内的震中区,正是唐山地震“24万以上人震亡、超过16万人重伤”的主要发生区域。而在此区域内,“地震波报警”基本上无能为力。此区域因此也被称为“地震报警盲区”。 由上图可见,地震波报警时间越长越宽裕的地区,地震烈度往往越低,越不需要报警;真正能够受益于地震波报警的区域面积及其人群规模很小;而迫切需要提前示警的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波报警又因为处于“盲区”而不起作用或者基本上不起作用。因此,“震后地震波报警”完全不能取代具有减灾实效的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 中国地震学家在1966—1976年的地震预测实践显示:通过在地震重点危险区组织“防震自救”,利用“经验预测”、“追踪式预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防震自救体系”,是现有科学水平和地震预测技术条件下,人类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唯一方式或者途径。 其中,1976年龙陵大地震的“防震自救”是大地震成功临震预报的最为经典的震例。可以参见我的今日头条专栏《还原1976年龙陵大地震的“防震自救”真相》。 专栏网址:https//p1.toutiaoimg.com/large/2b2a20004bface4dadc19" web_uri="2b2a20004bface4dadc19" img_width="750" img_height="1324" fold="0"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 >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