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的广东佬 老火靓汤是我最爱, 无汤不欢, 感觉都已经上瘾了。 ;) 多少宅男甚至表示娶个老婆,如果不会做饭, 没关系!会煲汤就好了…… 煲汤成为了广东主妇的必修课。 因为地道广东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喝汤的。 ;) 但平时你老妈煲汤是不是都这样想的? 煲的时间越长越好,毕竟是老火靓汤嘛。 不煮久点营养怎么出来?沉淀的才是精华啊! ;) 但其实真相是: 煮太久的"老火靓汤"喝多不益啊! 虽然这话说出来是要被师奶群殴的节奏, 但还是得缩~ ;) 这其实不是拍脑子砖家的危言耸听 确实有辣么点道理 化学学过吗? 温度高的时候,化学性质可能会发成改变! 很多人对于煲汤存在着两大误区。 ◆◆ ◆ ;) 误区一 煲的时间越久,材料的营养越能流到汤里? ;) 时间越久越好是错的! 食物过多地在高温下炖煮,时间越长,损失的营养就越多。因为食物中的营养,一般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烹饪过程中,时间越长,其温度就会越高,氨基酸遭到破坏,营养反而降低。 以人们平常爱喝的骨头汤为例,无论多高温度,花多长时间,都不能将骨内的钙质完全溶出,这是因为动物骨骼中所含的钙质不易被分解,久煮反而会破坏骨头中的蛋白质。 正确的炖煮方法:是将骨头砸开,然后放入一定冷水,在炉火中慢慢加温,烧开后加一点醋,使骨头中的磷、钙溶解到汤内,整个加热过程以一小时左右为宜。这样煲出来的汤既有营养又鲜美可口。 ;) 误区二 喝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 ;) 补的可能是脂肪! 广东人有句话叫吃什么补什么,像如果骨骼受伤,一般家长都会煲骨头汤我们喝,而认为猪脑就是补脑的。但是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 例如骨头汤中能溶出来的钙量是很少的,并不能以形补形,最多的是脂肪,长期服用容易导致高血脂、肥胖。 熬骨头汤若加入海鲜、菇类、动物内脏等,久炖后嘌呤含量相当高,喝下后经肝脏代谢,会产生大量的尿酸,很容易导致痛风。 好吧,煲个汤这么多学问! ;) 最后送上煲汤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 1、 熬汤最好是用冷水,一开始就往锅里倒热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温,肉的外层蛋白质就会凝固,使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 2、先将肉在开水中汆一下,不仅可以除去血水,还可以去除一部分脂肪,避免过于肥腻。 ;) 3、煲汤的时候, 最好在出锅之前加盐,如果加入食盐过早,会导致肉中的蛋白质凝固,让肉质变得不再那么鲜嫩,汤的口感也会受到影响 4、控制好煲汤的时间, 加热1~1.5小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汤品营养峰值。 ;) 5、加药材等材料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适量加药材,切不可盲目地加,因为有一些事物和药材是相克的,遇热可能会发生反应。 ;) 6、喝汤时间有讲究。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道理。 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胃肠加润滑剂,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能量。而饭后喝汤,容易引起营养过剩。 ;) 7、 喝肉汤骨头汤要适量, 建议一周煲一次为好。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痛风、肾结石者还应严把嘴关,少喝或不喝。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