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是什么呢?阿拉伯数字是当今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数字,它包括0,1,2,3,4,5,6,7,8,9共十个计数符号。 但是,这些阿拉伯数字的来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答案是:非也!阿拉伯数字并不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也不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而是来源于中国的汉字文化!
阿拉伯数字是来由于中国古文化在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的过程中,由中国汉字中的数字汉字演化而来的。 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就是经过丝绸之路,中转于古印度,印度与欧洲之间隔着一个阿拉伯,阿拉伯人从印度人那里学来了这些数学文化,后来,阿拉伯人又把这种知识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西方的欧洲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就把这些数字叫成了“阿拉伯数字”,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而阿拉伯数字的原型种子都来源于中国的汉字数字文化,其中经过了多次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中的基本数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〇。 (注:中国数字还包括算筹符号和商码等。商码即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等,苏州码子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花码由南宋时期从算筹分化,同算筹一样,花码是一种进位制计数系统,它与算筹不同的是:算筹通常用在数学和工程上,花码则通常用在商业领域里,因为苏州码子容易学习,书写便捷,一串数字能连笔写出(阿拉伯数字就不能),而且写法如同算珠,可以配合算盘使用,所以曾经广泛使用于商业中,在账簿和发票等均有使用。
现在这种数字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几近绝迹,但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在中国旧时的一些公文、契约、帐表、官帖、私钞、当票中,以及背书等所有涉及经济方面带有数字的文档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组合数码,而且广泛的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工业及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 2002年,国际数学史学会在北京给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教授温丽容女士颁发了“凯尼斯·梅数学史杰出贡献奖”。(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为全球数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素有国际数学“奥运会”之称。)
温丽容女士是一位华裔数学家,长期从事中国数学史研究,为研究中国数学史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史大会上,她发表了在荣获凯尼斯·梅奖之后的致谢演讲,题为《中国古代的数学及其对世界数学的影响》。蓝丽蓉教授通过多年研究认定,所谓“印度-阿拉伯数字”实际源于中国筹算。她在出版的专著《雪泥鸿爪溯数源》里系统阐述了新说,新说不只史料扎实、逻辑严丝合缝。她于2002年宣布,早在公元前475年,中国人就发明了数字1—9及其表示方法,也就是说,中国发明数字比其他民族要早一千年。这个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学术领域和教科书中的西方数学科学的传统观念:“阿拉伯和印度发明了现代算术”。 早在公元前475年,中国的大部分人如小贩、学者与官员等,都已经用排列竹子的方式表现数字1—9。再者,大家本来都以为“0”这个数字,是印度人在公元600年发现的;但事实上,中国古人把竹签排成一个四方形,就相当于“0”……蓝丽蓉查阅了繁杂的中国古籍,由此得出结论,在5世纪和9世纪,中国的这个竹签计数法通过丝绸之路而传播出去。阿拉伯人最早在公元825年才写出一本有关数字的书,但中国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经有一本关于竹签计数法的《九章算术》书了。 阿拉伯数字之所以通行世界,关键在于它这个数字系统的内核、运行机制是源自中国,属于十进制并且是十进位值制的。这是问题的实质和要点,在《中国古代科学》一书中,李约瑟写道:“黄河领域比世界其他各地更早开始使用十进制,并用空位表示零,于是出现了十进制计量法。”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一书中称十进位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如果没有优越的十进制、十进位值制内核和运行机制,阿拉伯数字是不可能所向披靡,驰骋世界的。 不过,考察印度数字的字形,以及后来的阿拉伯地区的数字字形、欧洲数字的字形,一个新的结论必然产生:情况并不止于中国数字把十进制、十进位值制传给印度等地那样简单。中国数字给予后者的,不光是数字的内核、内容,还有数字的外在表现形式——字形,本文通过严格比对数字字形的历史变化轨迹,让大家见识一下中国文化中的汉字数字是怎么具体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的。
“阿拉伯数字”的外貌长相暗藏了其不凡的中国汉字数字的出生之谜。 粗略一看,1234567890的字形外貌“长”得并不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〇。但是,这欺骗不了眼光特别锐利之人,看出来1是一竖立起来,2是二的连笔,3是三的连笔……7是七的倒写,现今还是有人在写7时,也不忘在中间来上一横……中国古代早就有过表0的空心圆〇和实心圆●…… 长话短说,短话图说,下面的“证据”图表,就很清楚地证明了中国汉字中的数字字形是怎么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的脉络过程的:
综上图表可见,从大的方面、本质的意义上看,印度数字是以中国数字为母版的,印度数字不只全盘接受了中国数字的十进制、十进位值制,而且,连同中国数字的外在字形的表现方式都全盘“抄袭”过去:在或取中国数字整字,或拆取中国数字零件后,印度片区的人对所取进行了本土化过程,形成印度数字。印度数字的一些字形传到阿拉伯世界被接受,又续传到欧洲,遂成“阿拉伯数字”。 中国汉字文化中的数字字形具体又是怎样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的?这个字形演变的过程虽然很漫长,演化也很复杂,但也可以简要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秒变”出来。 下面就是中国汉字中的数字字形“具体演化”成为阿拉伯数字的口诀和过程示意图: (一)中国汉字之一、二、三的字形具体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1、2、3的书写口诀与过程图:
(二)中国汉字之四、五的字形具体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4、5的书写口诀与过程图:
(三)中国汉字之六、七的字形具体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6、7的书写口诀与过程图:
(四)中国汉字之八、九、〇的字形具体演变成为阿拉伯数字8、9、0的书写口诀与过程图: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一文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的大多数数学史家,除了言必称希腊以外,对于东方的数学,则歪曲历史,制造了不少巴比伦神话和印度神话,把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尽量贬低,甚至视而不见,一笔抹煞”。 对于这些西方文化和学术殖民主义的谬论,国内学者不敢加以批驳,反而要么亦步亦趋、鹦鹉学舌,跟着叫嚷着“言必称希腊”,要么不吱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近代“全盘西化”演变以来所导致“对祖国古代数学一无所知”。从某些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些只不过是西方为了配合其建构地理大发现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和西方中心论的需要,而臆想和编造出来的世界伪史的一部分。 自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以来,我们这几代人的知识体系,大多数都来于自被西方文化和学术入侵与殖民的“教育体制”的学校的教材课本所“教育传授”(洗-脑),因此,无论是中国学校的学生、教师、教授,还是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等,特别是那些“学术精英”和公知们,其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都非常严重,真是数典忘祖! 文艺复兴时期中学西渐,启发欧洲人破除了神学至尊的愚昧思想。吴文俊院士指出“微积分的发明乃是中国数学式战胜了希腊式数学的产物。”甚至可以说,“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决定数学发展进程的主要是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 (注:古希腊文明也是西方人伪造出来殖民世界人民和“套路”世界的,具体详见历史学家诸玄识先生所著《虚构的西方古代文明史》)
那些被西方故意颠倒了的历史,我们中国人必须自己再次颠倒回来,找到真相,发现真知,这需要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源,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底气,因为我们有厚实的文化底气,所以我们才更有文化的自信。 为什么阿拉伯数字会流行于数学科学和世界? 因为这套被西方“抄袭”的数字符号系统的内核和运行机制的本源来自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是“中国芯”,所以才有科学和数学的生命力,只是被“包装”成了好像是阿拉伯数字而已! 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由中国汉字中的数字符号对应演变而来的! 这是科学的底气,也是中国文化的底气!还是人类文明的底气!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