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失散了”是《我们仨》里面的第二部分,比较长也比较难懂。这一部分使用了大量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的是钱瑗和钱钟书的离世。
同样的,第二张也有着大量的梦境,包括所谓的古驿道或许也是虚幻的。开始的时候写的是钱瑗、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生活往事,在杨绛先生看来,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不会自己做饭,也时常的慵懒,不相干任何的事情。但是对于家来说,她有着无比的热心,她的女儿钱瑗,她的老公锺书,她等着他们的回来,但最后他们失散了。
文中的客栈是哪说实话我也不是很清楚,或许是钱钟书的病房,也或许实实在在的存在。锺书的那条船或许是医院,也可能真是存在吧。我更偏向于前者,这样杨绛和钱瑗的探望才那么的合理。
还有那条古驿道到底是什么,我真的也没有读明白。只是驿站的那条路,那路边的杨柳也许正是文学中的象征手法吧。我觉得那条路好比是杨绛他们仨得人生,那杨柳得落叶或正是对结果的一种暗示吧。
令我奇怪的是所谓的客栈的警告:
“(一)顺着驿站走,没有路的地方,别走
(二)看不见的地方,别去
(三)不知道的事情,别问”
还有那客栈的规则:
“一:太阳落到前舱,立即回客栈。驿道荒僻,晚间大门闩上后,敲门也不开。
二:每个客栈,都可以休息、方便、进餐,勿错过。
三:下船后退回原客栈。
仔细对比,我觉得船就是钱钟书的病房,客栈就是探望的人住的地方,否则的话怎么解释无论杨绛在那个客栈,她的手提包就会在那个客栈呢?
毕竟是一种文学手法,仔细的推敲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最令我的感到惊讶的就是关于钱瑗去世的描写。
杨绛说自己化作一个梦,飞到钱瑗的身边,一次一次的梦,每次不同的感受。钱瑗病情好起来的时候她的梦就轻快一点,钱瑗的病情严重的时候,她的梦就那么的劳累、沉重。仔细想想,或许她是真的知道钱瑗的病情,但是害怕锺书知道才故意说成的是梦见的。
有时候觉得这个时候的杨绛是劳累的,丈夫病了,女儿更加的严重。一个是自己的爱人,一个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从文中我们也能看出,或许是由于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她不能两者兼顾,这种感觉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关键字:
|